归并排序详解及应用

归并排序详解及应用

读完本文,你不仅学会了算法套路,还可以顺便解决如下题目:

LeetCode 力扣 难度
315. Count of Smaller Numbers After Selfopen in new window 315. 计算右侧小于当前元素的个数open in new window 🔴
327. Count of Range Sumopen in new window 327. 区间和的个数open in new window 🔴
493. Reverse Pairsopen in new window 493. 翻转对open in new window 🔴
912. Sort an Arrayopen in new window 912. 排序数组open in new window 🟠

一直都有很多读者说,想让我用 框架思维 讲一讲基本的排序算法,我觉得确实得讲讲,毕竟学习任何东西都讲求一个融会贯通,只有对其本质进行比较深刻的理解,才能运用自如。

本文就先讲归并排序,给一套代码模板,然后讲讲它在算法问题中的应用。阅读本文前我希望你读过前文 手把手刷二叉树(纲领篇)

我在 手把手刷二叉树(第一期) 讲二叉树的时候,提了一嘴归并排序,说归并排序就是二叉树的后序遍历,当时就有很多读者留言说醍醐灌顶。

知道为什么很多读者遇到递归相关的算法就觉得烧脑吗?因为还处在「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」的阶段。

就说归并排序吧,如果给你看代码,让你脑补一下归并排序的过程,你脑子里会出现什么场景?

这是一个数组排序算法,所以你脑补一个数组的 GIF,在那一个个交换元素?如果是这样的话,那格局就低了。

但如果你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棵二叉树,甚至浮现出二叉树后序遍历的场景,那格局就高了,大概率掌握了我经常强调的 框架思维,用这种抽象能力学习算法就省劲多了。

那么,归并排序明明就是一个数组算法,和二叉树有什么关系?接下来我就具体讲讲。


🌟

#算法思路

就这么说吧,所有递归的算法,你甭管它是干什么的,本质上都是在遍历一棵(递归)树,然后在节点(前中后序位置)上执行代码,你要写递归算法,本质上就是要告诉每个节点需要做什么

你看归并排序的代码框架:

java 🟢cpp 🤖python 🤖go 🤖javascript 🤖

// 定义:排序 nums[lo..hi]
void sort(int[] nums, int lo, int hi) {
if (lo == hi) {
return;
}
int mid = (lo + hi) / 2;
// 利用定义,排序 nums[lo..mid]
sort(nums, lo, mid);
// 利用定义,排序 nums[mid+1..hi]
sort(nums, mid + 1, hi);

/****** 后序位置 ******/
// 此时两部分子数组已经被排好序
// 合并两个有序数组,使 nums[lo..hi] 有序
merge(nums, lo, mid, hi);
/*********************/
}

// 将有序数组 nums[lo..mid] 和有序数组 nums[mid+1..hi]
// 合并为有序数组 nums[lo..hi]
void merge(int[] nums, int lo, int mid, int hi);

看这个框架,也就明白那句经典的总结:归并排序就是先把左半边数组排好序,再把右半边数组排好序,然后把两半数组合并。

上述代码和二叉树的后序遍历很像:

java 🟢cpp 🤖python 🤖go 🤖javascript 🤖

/* 二叉树遍历框架 */
void traverse(TreeNode root) {
if (root == null) {
return;
}
traverse(root.left);
traverse(root.right);
/****** 后序位置 ******/
print(root.val);
/*********************/
}

再进一步,你联想一下求二叉树的最大深度的算法代码:

java 🟢cpp 🤖python 🤖go 🤖javascript 🤖

// 定义:输入根节点,返回这棵二叉树的最大深度
int maxDepth(TreeNode root) {
if (root == null) {
return 0;
}
// 利用定义,计算左右子树的最大深度
int leftMax = maxDepth(root.left);
int rightMax = maxDepth(root.right);
// 整棵树的最大深度等于左右子树的最大深度取最大值,
// 然后再加上根节点自己
int res = Math.max(leftMax, rightMax) + 1;

return res;
}

是不是更像了?

前文 手把手刷二叉树(纲领篇) 说二叉树问题可以分为两类思路,一类是遍历一遍二叉树的思路,另一类是分解问题的思路,根据上述类比,显然归并排序利用的是分解问题的思路(分治算法)。

归并排序的过程可以在逻辑上抽象成一棵二叉树,树上的每个节点的值可以认为是 nums[lo..hi],叶子节点的值就是数组中的单个元素

img

然后,在每个节点的后序位置(左右子节点已经被排好序)的时候执行 merge 函数,合并两个子节点上的子数组:

img

这个 merge 操作会在二叉树的每个节点上都执行一遍,执行顺序是二叉树后序遍历的顺序。

后序遍历二叉树大家应该已经烂熟于心了,就是下图这个遍历顺序:

img

结合上述基本分析,我们把 nums[lo..hi] 理解成二叉树的节点,sort 函数理解成二叉树的遍历函数,整个归并排序的执行过程就是以下 GIF 描述的这样:

img

这样,归并排序的核心思路就分析完了,接下来只要把思路翻译成代码就行。

#代码实现

只要拥有了正确的思维方式,理解算法思路是不困难的,但把思路实现成代码,也很考验一个人的编程能力

毕竟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只是一个理论上的衡量标准,而算法的实际运行效率要考虑的因素更多,比如应该避免内存的频繁分配释放,代码逻辑应尽可能简洁等等。

经过对比,《算法 4》中给出的归并排序代码兼具了简洁和高效的特点,所以我们可以参考书中给出的代码作为归并算法模板:

class Merge {

// 用于辅助合并有序数组
private static int[] temp;

public static void sort(int[] nums) {
// 先给辅助数组开辟内存空间
temp = new int[nums.length];
// 排序整个数组(原地修改)
sort(nums, 0, nums.length - 1);
}

// 定义:将子数组 nums[lo..hi] 进行排序
private static void sort(int[] nums, int lo, int hi) {
if (lo == hi) {
// 单个元素不用排序
return;
}
// 这样写是为了防止溢出,效果等同于 (hi + lo) / 2
int mid = lo + (hi - lo) / 2;
// 先对左半部分数组 nums[lo..mid] 排序
sort(nums, lo, mid);
// 再对右半部分数组 nums[mid+1..hi] 排序
sort(nums, mid + 1, hi);
// 将两部分有序数组合并成一个有序数组
merge(nums, lo, mid, hi);
}

// 将 nums[lo..mid] 和 nums[mid+1..hi] 这两个有序数组合并成一个有序数组
private static void merge(int[] nums, int lo, int mid, int hi) {
// 先把 nums[lo..hi] 复制到辅助数组中
// 以便合并后的结果能够直接存入 nums
for (int i = lo; i <= hi; i++) {
temp[i] = nums[i];
}

// 数组双指针技巧,合并两个有序数组
int i = lo, j = mid + 1;
for (int p = lo; p <= hi; p++) {
if (i == mid + 1) {
// 左半边数组已全部被合并
nums[p] = temp[j++];
} else if (j == hi + 1) {
// 右半边数组已全部被合并
nums[p] = temp[i++];
} else if (temp[i] > temp[j]) {
nums[p] = temp[j++];
} else {
nums[p] = temp[i++];
}
}
}
}

有了之前的铺垫,这里只需要着重讲一下这个 merge 函数。

sort 函数对 nums[lo..mid]nums[mid+1..hi] 递归排序完成之后,我们没有办法原地把它俩合并,所以需要 copy 到 temp 数组里面,然后通过类似于前文 单链表的六大技巧 中合并有序链表的双指针技巧将 nums[lo..hi] 合并成一个有序数组:

img

注意我们不是在 merge 函数执行的时候 new 辅助数组,而是提前把 temp 辅助数组 new 出来了,这样就避免了在递归中频繁分配和释放内存可能产生的性能问题。

贴一个归并排序过程的可视化动画,方便大家理解算法运行的过程:

🌈 代码可视化动画 🌈

#复杂度分析

再说一下归并排序的时间复杂度,虽然大伙儿应该都知道是 O(NlogN),但不见得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复杂度怎么算出来的。

前文 动态规划详解 说过递归算法的复杂度计算,就是子问题个数 x 解决一个子问题的复杂度。对于归并排序来说,时间复杂度显然集中在 merge 函数遍历 nums[lo..hi] 的过程,但每次 merge 输入的 lohi 都不同,所以不容易直观地看出时间复杂度。

merge 函数到底执行了多少次?每次执行的时间复杂度是多少?总的时间复杂度是多少?这就要结合之前画的这幅图来看:

img

执行的次数是二叉树节点的个数,每次执行的复杂度就是每个节点代表的子数组的长度,所以总的时间复杂度就是整棵树中「数组元素」的个数

所以从整体上看,这个二叉树的高度是 logN,其中每一层的元素个数就是原数组的长度 N,所以总的时间复杂度就是 O(NlogN)

力扣第 912 题「排序数组open in new window」就是让你对数组进行排序,我们可以直接套用归并排序代码模板:

java 🟢cpp 🤖python 🤖go 🤖javascript 🤖

class Solution {
public int[] sortArray(int[] nums) {
// 归并排序对数组进行原地排序
Merge.sort(nums);
return nums;
}
}

class Merge {
// 见上文
}

#其他应用

除了最基本的排序问题,归并排序还可以用来解决力扣第 315 题「计算右侧小于当前元素的个数open in new window」:

315. 计算右侧小于当前元素的个数 | 力扣 open in new window | LeetCode open in new window |

给你一个整数数组 nums ,按要求返回一个新数组 counts 。数组 counts 有该性质: counts[i] 的值是  nums[i] 右侧小于 nums[i] 的元素的数量。

示例 1:

输入:nums = [5,2,6,1]
输出:[2,1,1,0] 
解释:
5 的右侧有 2 个更小的元素 (2 和 1)
2 的右侧仅有 1 个更小的元素 (1)
6 的右侧有 1 个更小的元素 (1)
1 的右侧有 0 个更小的元素

示例 2:

输入:nums = [-1]
输出:[0]

示例 3:

输入:nums = [-1,-1]
输出:[0,0]

提示:

  • 1 <= nums.length <= 105
  • -104 <= nums[i] <= 104

我用比较数学的语言来描述一下(方便和后续类似题目进行对比),题目让你求出一个 count 数组,使得:

count[i] = COUNT(j) where j > i and nums[j] < nums[i]

拍脑袋的暴力解法就不说了,嵌套 for 循环,平方级别的复杂度。

这题和归并排序什么关系呢,主要在 merge 函数,我们在使用 merge 函数合并两个有序数组的时候,其实是可以知道一个元素 nums[i] 后边有多少个元素比 nums[i] 小的

具体来说,比如这个场景:

img

这时候我们应该把 temp[i] 放到 nums[p] 上,因为 temp[i] < temp[j]

但就在这个场景下,我们还可以知道一个信息:5 后面比 5 小的元素个数就是 左闭右开区间 [mid + 1, j) 中的元素个数,即 2 和 4 这两个元素:

img

换句话说,在对 nums[lo..hi] 合并的过程中,每当执行 nums[p] = temp[i] 时,就可以确定 temp[i] 这个元素后面比它小的元素个数为 j - mid - 1

当然,nums[lo..hi] 本身也只是一个子数组,这个子数组之后还会被执行 merge,其中元素的位置还是会改变。但这是其他递归节点需要考虑的问题,我们只要在 merge 函数中做一些手脚,叠加每次 merge 时记录的结果即可。

发现了这个规律后,我们只要在 merge 中添加两行代码即可解决这个问题,看解法代码:

java 🟢cpp 🤖python 🤖go 🤖javascript 🤖

class Solution {
private class Pair {
int val, id;
Pair(int val, int id) {
// 记录数组的元素值
this.val = val;
// 记录元素在数组中的原始索引
this.id = id;
}
}

// 归并排序所用的辅助数组
private Pair[] temp;
// 记录每个元素后面比自己小的元素个数
private int[] count;

// 主函数
public List<Integer> countSmaller(int[] nums) {
int n = nums.length;
count = new int[n];
temp = new Pair[n];
Pair[] arr = new Pair[n];
// 记录元素原始的索引位置,以便在 count 数组中更新结果
for (int i = 0; i < n; i++)
arr[i] = new Pair(nums[i], i);

// 执行归并排序,本题结果被记录在 count 数组中
sort(arr, 0, n - 1);

List<Integer> res = new LinkedList<>();
for (int c : count) res.add(c);
return res;
}

// 归并排序
private void sort(Pair[] arr, int lo, int hi) {
if (lo == hi) return;
int mid = lo + (hi - lo) / 2;
sort(arr, lo, mid);
sort(arr, mid + 1, hi);
merge(arr, lo, mid, hi);
}

// 合并两个有序数组
private void merge(Pair[] arr, int lo, int mid, int hi) {
for (int i = lo; i <= hi; i++) {
temp[i] = arr[i];
}

int i = lo, j = mid + 1;
for (int p = lo; p <= hi; p++) {
if (i == mid + 1) {
arr[p] = temp[j++];
} else if (j == hi + 1) {
arr[p] = temp[i++];
// 更新 count 数组
count[arr[p].id] += j - mid - 1;
} else if (temp[i].val > temp[j].val) {
arr[p] = temp[j++];
} else {
arr[p] = temp[i++];
// 更新 count 数组
count[arr[p].id] += j - mid - 1;
}
}
}
}

因为在排序过程中,每个元素的索引位置会不断改变,所以我们用一个 Pair 类封装每个元素及其在原始数组 nums 中的索引,以便 count 数组记录每个元素之后小于它的元素个数。

接下来我们再看几道原理类似的题目,都是通过给归并排序的 merge 函数加一些私货完成目标。

看一下力扣第 493 题「翻转对open in new window」:

493. 翻转对 | 力扣 open in new window | LeetCode open in new window |

给定一个数组 nums ,如果 i < j 且 nums[i] > 2*nums[j] 我们就将 (i, j) 称作一个重要翻转对

你需要返回给定数组中的重要翻转对的数量。

示例 1:

输入: [1,3,2,3,1]
输出: 2

示例 2:

输入: [2,4,3,5,1]
输出: 3

注意:

  1. 给定数组的长度不会超过50000
  2. 输入数组中的所有数字都在32位整数的表示范围内。

我把这道题换个表述方式,你注意和上一道题目对比:

请你先求出一个 count 数组,其中:

count[i] = COUNT(j) where j > i and nums[i] > 2*nums[j]

然后请你求出这个 count 数组中所有元素的和。

你看,这样说其实和题目是一个意思,而且和上一道题非常类似,只不过上一题求的是 nums[i] > nums[j],这里求的是 nums[i] > 2*nums[j] 罢了。

所以解题的思路当然还是要在 merge 函数中做点手脚,当 nums[lo..mid]nums[mid+1..hi] 两个子数组完成排序后,对于 nums[lo..mid] 中的每个元素 nums[i],去 nums[mid+1..hi] 中寻找符合条件的 nums[j] 就行了。

看一下我们对 merge 函数的改造:

java 🟢cpp 🤖python 🤖go 🤖javascript 🤖

// 记录「翻转对」的个数
int count = 0;

// 将 nums[lo..mid] 和 nums[mid+1..hi] 这两个有序数组合并成一个有序数组
private void merge(int[] nums, int lo, int mid, int hi) {
for (int i = lo; i <= hi; i++) {
temp[i] = nums[i];
}

// 在合并有序数组之前,加点私货
for (int i = lo; i <= mid; i++) {
// 对于左半边的每个 nums[i],都去右半边寻找符合条件的元素
for (int j = mid + 1; j <= hi; j++) {
// nums 中的元素可能较大,乘 2 可能溢出,所以转化成 long
if ((long)nums[i] > (long)nums[j] * 2) {
count++;
}
}
}

// 数组双指针技巧,合并两个有序数组
int i = lo, j = mid + 1;
for (int p = lo; p <= hi; p++) {
if (i == mid + 1) {
nums[p] = temp[j++];
} else if (j == hi + 1) {
nums[p] = temp[i++];
} else if (temp[i] > temp[j]) {
nums[p] = temp[j++];
} else {
nums[p] = temp[i++];
}
}
}

不过呢,这段代码提交会超时,毕竟额外添加了一个嵌套 for 循环。怎么进行优化呢,注意子数组 nums[lo..mid] 是排好序的,也就是 nums[i] <= nums[i+1]

所以,对于 nums[i], lo <= i <= mid,我们在找到的符合 nums[i] > 2*nums[j]nums[j], mid+1 <= j <= hi,也必然也符合 nums[i+1] > 2*nums[j]

换句话说,我们不用每次都傻乎乎地去遍历整个 nums[mid+1..hi],只要维护一个开区间边界 end,维护 nums[mid+1..end-1] 是符合条件的元素即可

看最终的解法代码:

java 🟢cpp 🤖python 🤖go 🤖javascript 🤖

class Solution {
public int reversePairs(int[] nums) {
// 执行归并排序
sort(nums);
return count;
}

private int[] temp;

public void sort(int[] nums) {
temp = new int[nums.length];
sort(nums, 0, nums.length - 1);
}

// 归并排序
private void sort(int[] nums, int lo, int hi) {
if (lo == hi) {
return;
}
int mid = lo + (hi - lo) / 2;
sort(nums, lo, mid);
sort(nums, mid + 1, hi);
merge(nums, lo, mid, hi);
}

// 记录「翻转对」的个数
private int count = 0;

private void merge(int[] nums, int lo, int mid, int hi) {
for (int i = lo; i <= hi; i++) {
temp[i] = nums[i];
}

// 进行效率优化,维护左闭右开区间 [mid+1, end) 中的元素乘 2 小于 nums[i]
// 为什么 end 是开区间?因为这样的话可以保证初始区间 [mid+1, mid+1) 是一个空区间
int end = mid + 1;
for (int i = lo; i <= mid; i++) {
// nums 中的元素可能较大,乘 2 可能溢出,所以转化成 long
while (end <= hi && (long)nums[i] > (long)nums[end] * 2) {
end++;
}
count += end - (mid + 1);
}

// 数组双指针技巧,合并两个有序数组
int i = lo, j = mid + 1;
for (int p = lo; p <= hi; p++) {
if (i == mid + 1) {
nums[p] = temp[j++];
} else if (j == hi + 1) {
nums[p] = temp[i++];
} else if (temp[i] > temp[j]) {
nums[p] = temp[j++];
} else {
nums[p] = temp[i++];
}
}
}
}

如果你能够理解这道题目,我们最后来看一道难度更大的题目,力扣第 327 题「区间和的个数open in new window」:

327. 区间和的个数 | 力扣 open in new window | LeetCode open in new window |

给你一个整数数组 nums 以及两个整数 lower  upper 。求数组中,值位于范围 [lower, upper] (包含 lower  upper)之内的 区间和的个数 

区间和 S(i, j) 表示在 nums 中,位置从 i  j 的元素之和,包含 i  j (i  j)。

示例 1:
输入:nums = [-2,5,-1], lower = -2, upper = 2
输出:3
解释:存在三个区间:[0,0]、[2,2] 和 [0,2] ,对应的区间和分别是:-2 、-1 、2 。

示例 2:

输入:nums = [0], lower = 0, upper = 0
输出:1

提示:

  • 1 <= nums.length <= 105
  • -231 <= nums[i] <= 231 - 1
  • -105 <= lower <= upper <= 105
  • 题目数据保证答案是一个 32 位 的整数

简单说,题目让你计算元素和落在 [lower, upper] 中的所有子数组的个数。

拍脑袋的暴力解法我就不说了,依然是嵌套 for 循环,这里还是说利用归并排序实现的高效算法。

首先,解决这道题需要快速计算子数组的和,所以你需要阅读前文 前缀和数组技巧,创建一个前缀和数组 preSum 来辅助我们迅速计算区间和。

我继续用比较数学的语言来表述下这道题,题目让你通过 preSum 数组求一个 count 数组,使得:

count[i] = COUNT(j) where lower <= preSum[j] - preSum[i] <= upper

然后请你求出这个 count 数组中所有元素的和。

你看,这是不是和题目描述一样?preSum 中的两个元素之差其实就是区间和。

有了之前两道题的铺垫,我直接给出这道题的解法代码吧,思路见注释:

java 🟢cpp 🤖python 🤖go 🤖javascript 🤖

class Solution {
private int lower, upper;

public int countRangeSum(int[] nums, int lower, int upper) {
this.lower = lower;
this.upper = upper;
// 构建前缀和数组,注意 int 可能溢出,用 long 存储
long[] preSum = new long[nums.length + 1];
for (int i = 0; i < nums.length; i++) {
preSum[i + 1] = (long)nums[i] + preSum[i];
}
// 对前缀和数组进行归并排序
sort(preSum);
return count;
}

private long[] temp;

public void sort(long[] nums) {
temp = new long[nums.length];
sort(nums, 0, nums.length - 1);
}

private void sort(long[] nums, int lo, int hi) {
if (lo == hi) {
return;
}
int mid = lo + (hi - lo) / 2;
sort(nums, lo, mid);
sort(nums, mid + 1, hi);
merge(nums, lo, mid, hi);
}

private int count = 0;

private void merge(long[] nums, int lo, int mid, int hi) {
for (int i = lo; i <= hi; i++) {
temp[i] = nums[i];
}

// 在合并有序数组之前加点私货(这段代码会超时)
// for (int i = lo; i <= mid; i++) {
// for (int j = mid + 1; j <= hi; k++) {
// // 寻找符合条件的 nums[j]
// long delta = nums[j] - nums[i];
// if (delta <= upper && delta >= lower) {
// count++;
// }
// }
// }

// 进行效率优化
// 维护左闭右开区间 [start, end) 中的元素和 nums[i] 的差在 [lower, upper] 中
int start = mid + 1, end = mid + 1;
for (int i = lo; i <= mid; i++) {
// 如果 nums[i] 对应的区间是 [start, end),
// 那么 nums[i+1] 对应的区间一定会整体右移,类似滑动窗口
while (start <= hi && nums[start] - nums[i] < lower) {
start++;
}
while (end <= hi && nums[end] - nums[i] <= upper) {
end++;
}
count += end - start;
}

// 数组双指针技巧,合并两个有序数组
int i = lo, j = mid + 1;
for (int p = lo; p <= hi; p++) {
if (i == mid + 1) {
nums[p] = temp[j++];
} else if (j == hi + 1) {
nums[p] = temp[i++];
} else if (temp[i] > temp[j]) {
nums[p] = temp[j++];
} else {
nums[p] = temp[i++];
}
}
}
}

我们依然在 merge 函数合并有序数组之前加了一些逻辑,如果看过前文 滑动窗口核心框架,这个效率优化有点类似维护一个滑动窗口,让窗口中的元素和 nums[i] 的差落在 [lower, upper] 中。

归并排序相关的题目到这里就讲完了,你现在回头体会下我在本文开头说那句话:

所有递归的算法,本质上都是在遍历一棵(递归)树,然后在节点(前中后序位置)上执行代码。你要写递归算法,本质上就是要告诉每个节点需要做什么

比如本文讲的归并排序算法,递归的 sort 函数就是二叉树的遍历函数,而 merge 函数就是在每个节点上做的事情,有没有品出点味道?

最后总结一下吧,本文从二叉树的角度讲了归并排序的核心思路和代码实现,同时讲了几道归并排序相关的算法题。这些算法题其实就是归并排序算法逻辑中夹杂一点私货,但仍然属于比较难的,你可能需要亲自做一遍才能理解。

那我最后留一个思考题吧,下一篇文章我会讲快速排序,你是否能够尝试着从二叉树的角度去理解快速排序?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总结快速排序的逻辑,你怎么描述?

好了,答案在下篇文章 快速排序详解及应用 揭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