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计模式之美----适配器模式
设计模式之美----适配器模式
Shio设计模式之美—适配器模式
本文将对责任链模式(职责链模式)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讲解
- 原理
- 实现
- 应用
- 练习
让大家系统全面的学会使用责任链模式, 并应用到开发中去
原理篇
一般来说,适配器模式可以看作一种“补偿模式”,用来补救设计上的缺陷。
适配器模式的英文翻译是 Adapter Design Pattern, 在GoF的设计模式中的定义如下
Avoid coupling the sender of a request to its receiver by giving more than one object a chance to handle the request. Chain the receiving objects and pass the request along the chain until an object handles it.
“将请求的发送和接收解耦,让多个接收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这个请求。将这些接收对象串成一条链,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这个请求,直到链上的某个接收对象能够处理它为止。”
实际上就是将请求
通过类似链表的结构, 通过结点处理并线性的传递下去,直到请求完成或者没有下一个结点
这里的结点是指单个处理请求的对象, 接受上一个结点处理后的结果并在处理后, 传递给下一个结点或者请求完成结束处理, 因为每个结点都承担着细粒度的职责, 所以称为责任链模式
实现篇
职责链模式的实现分为三个部分, 分别是目标接口(Target) , 适配器类(Adaptee), 适配器类(Adapter)
目标接口(Target):当前系统业务所期待的接口,它可以是抽象类或接口
适配者类(Adaptee):它是被访问和适配的现存组件库中的组件接口。
适配器类(Adapter):它是一个转换器,通过继承或引用适配者的对象,把适配者接口转换成目标接口,让客户按目标接口的格式访问适配者。
适配器模式有两种实现方式
- 类适配器模式
- 对象适配器模式
类适配器使用继承关系进行实现, 对象适配器使用组合关系进行实现如下
// 类适配器: 基于继承 |
如何选择这两种设计模式呢? 判断标准有两个 一种时Adaptee接口的个数, 另一个是Adaptee和Target接口的契合程度
- 如果 Adaptee 接口并不多,那两种实现方式都可以(通常使用对象适配器, 因为组合优于继承)
- 如果 Adaptee 接口很多,而且 Adaptee 和 ITarget 接口定义大部分都相同,那我们推荐使用类适配器,因为 Adaptor 复用父类 Adaptee 的接口,比起对象适配器的实现方式,Adaptor 的代码量要少一些。
- 如果 Adaptee 接口很多,而且 Adaptee 和 ITarget 接口定义大部分都不相同,那我们推荐使用对象适配器,因为组合结构相对于继承更加灵活。
应用篇
适配器模式的原理和实现都讲完了, 都不复杂, 那么我们该在哪些情况下使用适配器模式呢?
就如同定义一般, 适配器模式的应用场景其实就是”接口不兼容”, 具体细化可以分为这么5种场景
- 封装有缺陷的接口设计
- 统一多个类的接口设计
- 替换依赖的外部系统
- 兼容老版本接口
- 适配不同格式的数据
封装有缺陷的接口设计
假如我们依赖的外部接口在设计上存在缺陷(大量静态方法, 方法参数过多, 性能低下, 方法名丑陋), 引入后会影响我们自身代码的可维护性, 为了隔离这种设计上的缺陷, 我们希望对提供的接口进行二次封装, 抽象出更好的接口设计, 这里我们可以使用适配器模式
public class CD { //这个类来自外部sdk,我们无权修改它的代码 |
统一多个类的接口设计
某个功能的实现依赖多个外部系统(或者说类)。通过适配器模式,将它们的接口适配为统一的接口定义,然后我们就可以使用多态的特性来复用代码逻辑。
假设我们的系统要对用户输入的文本内容做敏感词过滤,为了提高过滤的召回率,我们引入了多款第三方敏感词过滤系统,依次对用户输入的内容进行过滤,过滤掉尽可能多的敏感词。但是,每个系统提供的过滤接口都是不同的。这就意味着我们没法复用一套逻辑来调用各个系统。这个时候,我们就可以使用适配器模式,将所有系统的接口适配为统一的接口定义,这样我们可以复用调用敏感词过滤的代码。
public class ASensitiveWordsFilter { // A敏感词过滤系统提供的接口 |
替换依赖的外部系统
当我们把项目中依赖的一个外部系统替换为另一个外部系统的时候,利用适配器模式,可以减少对代码的改动。具体的代码示例如下所示
// 外部系统A |
兼容老版本接口
在做版本升级的时候,对于一些要废弃的接口,我们不直接将其删除,而是暂时保留,并且标注为 deprecated,并将内部实现逻辑委托为新的接口实现。这样做的好处是,让使用它的项目有个过渡期,而不是强制进行代码修改。这也可以粗略地看作适配器模式的一个应用场景。同样,我还是通过一个例子,来进一步解释一下。
JDK1.0 中包含一个遍历集合容器的类 Enumeration。JDK2.0 对这个类进行了重构,将它改名为 Iterator 类,并且对它的代码实现做了优化。但是考虑到如果将 Enumeration 直接从 JDK2.0 中删除,那使用 JDK1.0 的项目如果切换到 JDK2.0,代码就会编译不通过。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,我们必须把项目中所有使用到 Enumeration 的地方,都修改为使用 Iterator 才行。
单独一个项目做 Enumeration 到 Iterator 的替换,勉强还能接受。但是,使用 Java 开发的项目太多了,一次 JDK 的升级,导致所有的项目不做代码修改就会编译报错,这显然是不合理的。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不兼容升级。为了做到兼容使用低版本 JDK 的老代码,我们可以暂时保留 Enumeration 类,并将其实现替换为直接调用 Itertor。代码示例如下所示:
public class Collections { |
适配不同格式的数据
前面我们讲到,适配器模式主要用于接口的适配,实际上,它还可以用在不同格式的数据之间的适配。比如,把从不同征信系统拉取的不同格式的征信数据,统一为相同的格式,以方便存储和使用。再比如,Java 中的 Arrays.asList() 也可以看作一种数据适配器,将数组类型的数据转化为集合容器类型。
List<String> stooges = Arrays.asList("Larry", "Moe", "Curly"); |
代理、桥接、装饰器、适配器 4 种设计模式的区别
代理、桥接、装饰器、适配器,这 4 种模式是比较常用的结构型设计模式。它们的代码结构非常相似。笼统来说,它们都可以称为 Wrapper 模式,也就是通过 Wrapper 类二次封装原始类。
代理模式:代理模式在不改变原始类接口的条件下,为原始类定义一个代理类,主要目的是控制访问,而非加强功能,这是它跟装饰器模式最大的不同。
桥接模式:桥接模式的目的是将接口部分和实现部分分离,从而让它们可以较为容易、也相对独立地加以改变。
装饰器模式:装饰者模式在不改变原始类接口的情况下,对原始类功能进行增强,并且支持多个装饰器的嵌套使用。
适配器模式:适配器模式是一种事后的补救策略。适配器提供跟原始类不同的接口,而代理模式、装饰器模式提供的都是跟原始类相同的接口。
练习篇
以OSS服务为例
OSS服务提供方可能是阿里云OOS, 京东云OSS, 腾讯云OSS这样的第三方服务, 也可以是自建的Minio对象存储服务
但无论是第三方提供的OSS服务还是MinioOSS, 服务jar包对外提供服务的接口大不相同
而随着我们业务的发展, 第三方服务提供方可能产生变化
为此, 我们不能将第三方服务提供的接口直接耦合进代码中
合适的方式是我们自定义出一个需求接口(Target), 通过适配器模式
将不同服务提供方提供的接口(Adaptee)适配到我们的需求接口(Target)中
这样我们的Service层就可以只与需求接口(Target)耦合, 即使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发生变化, 我们只需要切换相应的代理类即可
Service层的逻辑不需要发生改动
此处(Service与代理类是组合关系, 代理类提供更细粒度的OSS功能)
参考:
[重学 Java 设计模式:实战责任链模式「模拟618电商大促期间,项目上线流程多级负责人审批场景」 | 小傅哥 bugstack 虫洞栈](